|
nature:做有思想的原创家具赖亚楠,著名设计师,任教于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著名家具设计品牌DOMO nature创始人。1998年率先在国内提出“一体化”设计的理念,并身体力行地在教学及实践项目和各类专业设计论坛中推广实施。 在曾经的一次采访中,赖亚楠表示家具设计只是在为她的空间设计服务,“因为没有整体的关注度就出不了一个完整的项目”。从1998年提出“一体化”设计的理念直到今天,赖亚楠带领其团队不断丰富和完善“一体化”设计的架构,除了空间设计、家具设计等之外,在陈设设计方面他们甚至包了几座窑,用来烧制空间中所需的瓷器,还亲自设计不同空间中的地毯。中国国画讲究“笔断意连”,一个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好后期将要摆放的家具、饰品等各种配套设施的空间,其意蕴是连贯的,一气呵成而非牵强拼凑。 “我觉得聪明的设计一定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赖亚楠在谈到困扰着很多国内设计师的各种工艺问题时这样说。对于原创家具设计来说,由于目前国内设计行业配套的产业链不够完善,加之工艺技术水平欠缺等原因,以至于许多原创设计步履维艰。“可是你不能因为这个方面做不到,其他方面就不去做了,你可以创造自己的方法”,所以在赖亚楠看来,立足当下、因地制宜才是生存发展之道,“等我们到了那一步了,能达到的时候自然会达到,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通过了解我们得知DOMO mature成立的初衷是希望向西方人传达中国的设计理念和原创精神,“期望西方人不仅仅在视觉上被中国风采所迷醉,更加深刻的愿望是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和认同东方文化的内涵和思想”。请问是什么促使你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赖亚楠:是的,我希望他们不仅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形式,更要了解本质。我本身受过正统的中国院校教育,但是不了解的人看到我的作品都认为我不是在中国接受的教育。他们很诧异,“中国人可以做出这样的东西?”很多时候,如果对方听说你是在国内念清华、北大,觉得你挺厉害,但一说在中国学设计,大部分人本能上表示不认可,或者认为是有差距的。——做设计和教育有没有关系?有关系,但不是绝对的关系。设计行业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很重要的,设计师从小的生活环境,所根植的文化面貌是什么?对周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有着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这些方方面面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你对设计的判断和认识。另外,很多西方人提到中国故宫,伸大拇指,对中国人古代的生活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提到中国当代的生活,不敢苟同或者嗤之以鼻,认为“你们现在的生活没有面貌、没有格调”。 通过这些,我就意识到原来西方人这么看中国的设计和设计教育。作为当下中国的设计师,我们觉得有责任和使命用中国的设计语言跟他们对话,告诉他们我们当代设计的面貌已经到什么程度,中国设计师是怎么思考的。我们不仅仅有传统文化精粹的展现,我们对当代生活是有了解、有认识的,我们知道什么样的东西表达情绪、什么样的东西表达格调、什么样的东西寻找便利,我们都可以做得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DOMO品牌就应该传达这些信息。 一个项目从前期的商业策划到建筑、室内设计,一直到家具和陈设艺术品的配套设计制作等过程,目前在国内来讲大部分是由不同的团队或公司完成的。你所带领的设计机构始终践行“一体化”的设计理念,我们想知道目前国内大部分客户对“设计一体化”服务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如何? 赖亚楠:我觉得是这样子,你要是觉得它不是一体化的,你就想当然地分成一段、一段去操作,要是你认为这个东西就应该这么做,你就会很自然地按照这种流程、套路去走。我记得非常清楚,1997年我做的第一个项目,除了空间设计以外,从陈设甚至到VI导视系统都是我亲自设计的,所有的东西能自己做的全部自己做。好比你是一个鞋子设计师,你光设计鞋面,鞋带找别人跟你配吗?可能吗?你是一个裁缝,衣服做完了,找别人配个扣子吗?只有你最了解你所设计的空间,如果没有一体化的设计,那么空间带给你的体验感是不真实、不全面、不到位的,不会给你产生所谓的影响,因为你得不到情感的反馈和交流,人们来这里就是吃一顿饭,看了一会儿书,仅此而已。 现在的大部分客户完全被市场所导向,我经常遇到客户说,“你给我们做做内装设计吧,我们有专业的配饰公司的”。我说瞎扯,我的项目你找什么配饰公司?他知道我想要什么东西吗?我这里留墙面要挂一幅画,他知道我要国画还是要油画?知道我是要图片还是要纤维?所以这种认知非常低级也很不专业。问题是现在非常可恶的是所有的市场导向,行业内或非行业,包括媒体导向都在天天说软装,人为地把本来系统化的事情割裂开了。 那么在你的一体化设计团队里,各方面环节是否有所侧重,比如更注重家具设计的研发等等? 赖亚楠:很多人关注我们可能是通过家具,但是其实不是因为我们的家具知名度高,而是国内没有一个做项目的、做空间的设计公司有这么好的成熟的品牌,别人没有这么做,我们只是用一种相对比较专业和职业化的方法做了而已,好像就凸显出来了。其实我们自己做的项目当中对家具的关注和对空间本身设计的关注,对于照明的关注,哪怕对于一盆花花草草的关注和家具的关注度都是一样的,因为没有整体的关注度就出不了一个完整的项目。 在一体化设计的服务中,策划、建筑、室内、陈设等各个环节的服务配合无疑会更加顺畅贴合。以家具举例来说,请结合你的经验谈谈家具设计如何能更好地与空间进行结合,与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需求结合,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赖亚楠:我举个例子给你听,我妈妈是一个围巾控,特别喜欢买围巾。比如某天她在出门之前试了四条围巾,这四条的调性都是咖啡条和绿条的,只是有宽窄、色彩、材质方面的区别。她穿同一套衣服分别搭配四条围巾,在试的过程中我们就能选择出最适合的一条。家具也是这样的。我特别反对同质化的设计,同样的一把椅子,不同风格的空间里都在用,但是真的合适吗?为什么只有放在某一个空间时感觉才是对的呢?这就是中国的现状。所以空间当中所有的东西我不能说百分之百是唯一的,但选择时其实是特别有针对性和要求度的。就像中国人吃饭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你喝红酒要吃这个,喝白酒要吃那个。吃油炸花生米喝红酒是不对的,喝瓶小二锅头就挺得劲儿的。 但是现在很多设计师存在困扰,因为你们是有优势的,可以根据空间来选择更适合的家具包括陈设,但对于更多的设计师来说,他们在选择家具时要从市场上挑选,可能并不一定能够选择到满意的家具。 赖亚楠: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西方人更关注于自己内心的感受,中国人更加在意别人怎么看我的感受,角度不一样。这会导致在很多问题上的出发点不同,比如某些看法或做法,还有你买回来的东西就不一样了。你会看到坐地铁上下班的人也是拿着名牌包,你都觉得很可笑,这个东西不应该出现在这样的场合当中。我记得N年前,很多人笑着说你们中国人穿着裘皮挤公共汽车,有很多人都这么做。 赖亚楠:这是我特别想传达给设计师的一个意思,其实在国外,多数的建筑师、设计师顺手就可以画出一个家具的设计出来,告诉我这个地方要一个这样的东西。但中国设计师的手也不知道怎么了,从来都不愿意多动两下。有的人其实是有这个想法,但可能觉得这不是我应该做的事;有的人压根就没有这种细胞和思维。所以我觉得说句实在话,我们的一些设计师其实从水准包括职业性上差距很大。就像中国所谓的歌手、演艺人员,与欧美的一些歌星办一场演唱会的含金量能一样吗?你看麦当娜的舞台表现力,中国哪个歌星能跟人家比?你看杰克逊,我觉得那不是歌星,是艺术家,包括Lady Gaga都是艺术家,她只是在用肢体、声音传达她的思想。设计也是这样的,设计就是通过你的创意呈现来传达思想。 刚刚你提到国外设计师随手就可以画出一个家具或其他方面的设计,而国内设计师很少这样做。这背后还有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在国内像这种小批量的设计也存在制作成本的问题。 赖亚楠:所以这还牵涉到产业链的问题,没有专门的机构来支持。生产、加工和设计师、市场之间等各个环节都是脱离的,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备、具备可操作度的链条。有人说我们站着说话不腰疼,说因为我们自己有工厂,今天画个方的、圆的,明天车间就做出来了,但是其他人去哪找工厂?但是为什么我们能这么做呢?你内心有这种梦想,就应该积极去实践。在中国有一句话,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总得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好比公司上市,我从来不想这个问题,我公司就永远上不了市。为什么旁边的公司上市了,因为他们从早到晚不琢磨别的,就琢磨怎么上市,不就上市了吗?人不就是这样吗? 设计圈中不乏建筑或室内设计师跨界做家具设计的,原因要么为发自内心地喜爱家具设计,要么长期苦于很难找到令人满意的家具,所以设计之余钻研家具设计;放眼国内的家具设计,很多人会用“仿制”、“千篇一律”、“缺乏思想”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和当今这个历史阶段中的家具特点? 赖亚楠:这都是长时间积累下来的,特别不好但都是中国当代最真实的现状,是方方面面的原因造成的。现在市场上的家具卖场里10%是舶来品,90%是姓赖的DOMO,姓李的DOMO,姓张的DOMO……这么多年,从南到北,扒拉来扒拉去不就这几家做原创家具的吗?还有一些本来不错的品牌扛不住,不知不觉就消失了;有一些是硬扛着的,像我们这种还在坚持着的,也不是没有多少吗? 与过去相比,如今的家具在材料与制作工艺等方面都发生了诸多的变化,一些新材料、新工艺被运用到家具设计中,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在进行家具设计时,你的一些新想法或创新工艺能否顺利实施,是否遇到哪些阻碍? 赖亚楠:我觉得聪明的设计一定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如果说现在我想用航天飞机上的某一个材料来做家具,那等于说只是我的一个梦想,现阶段不可能达到。但是有没有可能?有可能。什么东西都可以做家具,我在沙滩上用沙子都可以做家具,用树枝也能做家具。 所以你的理念是因地制宜选择并利用材料,融入自己的想法来创作家具。 赖亚楠:设计不就是这样吗?设计就是用你的聪明才智,用所谓的智慧和经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好比我现在在荒岛上求生,如果你是一个生存能力很强的人,你肯定不会让自己饿死。不能说今天就想吃米,但岛上根本不生产稻子,我吃不到米饭就饿死了。咱们现在的很多工艺当然不理想,在国外展会上看到的一些工艺对我们来讲就是梦想。我很喜欢、很欣赏,但是我知道我们做不到。可是你不能因为这个方面做不到,其他方面就不去做了,你可以创造自己的方法。别人问我为什么老是手工做家具?我觉得在中国当前我们的机械化程度还不够发达的时候,我再怎么做,用什么好的设备都达不到国外的工艺条件,我何必跟人家较劲呢? 基于当下的条件,努力做得更好。 赖亚楠:对,而且去发展未来无限的可能性。但是你要有自己的突破和挑战,这些东西都不矛盾。等到了那一步了,我们能达到的时候自然会达到,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您的心态很好,那么您觉得目前国内真正坚持原创家具的设计师们还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呢? 赖亚楠:面临种种问题和挑战,心态问题,道德底线、专业底线的问题,对于市场的理解、认识和把握的问题。 “道德底线和专业底线的挑战”您是如何来理解的? 赖亚楠:他们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中生存,周边的诱惑、利益都会不断地挑战自我。所谓道德底线,就是我认为这个东西跟屎一样难看,但是在面对商业价值和利益让我选择时,虽然这个东西是我不屑的,但是因为它比较好卖所以我就做这个东西,做一堆跟屎一样难看的东西弄到市场上,这不是道德有问题吗?专业底线是看你自己能不能坚持自己的梦想,把你的想法非常勇敢地通过努力呈现出来。有些人会想天啊,算了,我别扛了,也卖不出去钱,还是算了吧。 家具作为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器具,其类型、功能、形式、风格及制作水平等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无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均是如此。在历史上,国外一些国家的家具发展历史同样悠久且积淀深厚,值得学习和借鉴。在你看来,如今国内外的家具设计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 赖亚楠:生活理念不同,也是因为价值观不同。在国外我眼睁睁看着有些人就是到街上捡扔掉的垃圾回去,重新经过自己二次的翻修或创造,然后完成了一件对自己内心来讲很有满意度的作品放在家里面,还可以去炫耀,“这是我捡来的东西,我可以这么做。”可能他这个东西从头到尾只值10块钱。而中国人会说“这把椅子怎么样,我花20万弄回来了,这把椅子可值钱了。”所以心态不一样,炫耀的点不一样。 我也会这样,我曾经拿两条旧皮带和废弃的画报做了一幅挂画,做出来我自己觉得特别好看。有时候我也会收集一些需要扔掉或者不能用、而我觉得还不错的东西,空闲时DIY一个新的东西出来。但是就有人会说你也太会过日子了吧?需要什么东西买一个不就行了吗?我觉得特别不被理解。 |